新闻
News
行业要闻
中国冶金报社:完善钢铁产量约束机制才是脱困之道
来源: | 作者:Emma | 发布时间: 2024-04-16 | 263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仅为564.8亿元;上海钢联调研的247家钢铁生产企业2023年盈利家数占比仅为41%。2024年前2个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总额为146.1亿元;第1季度247家钢铁生产企业盈利家数占比降至26%。

   3月2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了《认清形势 保持定力 共同维护钢铁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倡议书,呼吁钢铁企业按照“三定三不要”原则,追求有质量的经营、有效益的发展,减少无效供给,维护供需平衡。4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披露,今年五部门会同有关方面将继续开展全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

   新一轮钢铁产量调控呼之欲出,但对于产量调控的作用和效果,业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甚至存在一些疑虑和误解。

   主管部门要及时纠正市场机制失灵现象

   一提到限产,通常被认为是行政干预,限产并不能使产能、企业退出市场,反而会阻碍产能出清和行业调整步伐。作为重要基础性原材料产业,钢铁行业的兴衰对国民经济影响甚大,难道只有市场出清这条唯一途径吗?

   中国钢铁行业曾经有过市场化出清的尝试。2011年,面对市场需求萎缩、供大于求的局面,钢企为保市场份额,宁可亏损也不愿减产,钢价连续下跌,历时长达4年之久,到2015年第4季度跌至1800元/吨,累计跌幅超过60%,大量钢厂被迫停产,全行业陷入亏损。后来,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我国退出钢铁产能1.5亿吨以上、取缔地条钢1.4亿吨,钢铁行业逐步走出困境,行业运行企稳向好。

   纵观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工业大国,没有哪一个国家是通过市场化单一方式来出清产能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花了近30年的时间出清产能。在此期间,当市场过度竞争、钢铁行业处于困难时期时,各国政府均不同程度地采取联合限产、产业补贴、削减产能、限制进口等方式进行行政干预,对钢铁行业进行扶持,以缓解其对产业、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冲击。行政干预一方面为产业调整腾挪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市场化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整合的目的。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阶段性的限产是产业调整、化解产能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当行业陷入持续亏损时,表明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需要主管部门主动作为,纠正市场机制失灵的现象,继续实施限产政策,改善供求关系,摆脱困局。

   限产并非大规模长时间减产

   对于钢铁限产,有的钢厂认为会增加固定成本,加大企业困难。有的地方政府则担心控产会影响工业增加值、影响地方经济增长。实际上,限产并非大规模长时间降低产量。

   据笔者跟踪研究,当钢铁产量减产达到5%时,市场供求关系就能得到明显改善。对于某一家钢厂来说,产量减少5%会导致其吨钢固定费用有所上升,但充其量也就是几十元。但如果全行业统一减产,通常对市场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钢材价格回升,二是原料价格下降。这“一升一降”给钢厂带来的效益甚至可能达到几百元,抵消固定费用后还会产生正效益。

   至于控产量会影响工业增加值,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误解。从表面上看,工业增加值与产出(通常理解为产量)成正比,如果减产,工业增加值就下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增加值并不等同于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而当前钢铁行业处在“一稳三降”的形势中:固定资产折旧基本稳定,职工收入普遍缩水,上交税金减少,钢厂利润下降。由此推算,产量增长,并未带来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反而可能是下降的。

   进一步来看,盲目追求产量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是居民有就业、职工有收入、企业有利润、政府有税收的发展。但是我们看到,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一味保持高产稳产,一方面导致供需严重失衡、钢价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导致原料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导致钢厂经营普遍陷入困境,政府税收下降,职工收入减少。

   当然,在压减产量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面临各方利益博弈,阻力较大,同时也可能让本该淘汰的钢厂存活下来。但如果坐视供需失衡无所作为,就有可能导致行业陷入螺旋式低迷,重蹈2015年全行业亏损、钢厂大面积停产的覆辙。两害相权取其轻,主动调控产量是摆脱行业困境最有效的措施,更符合行业利益。

   各方应尽快形成共识,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借鉴水泥行业成功经验,主管部门统一筹划,先立后破,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碳排放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完善钢铁产量约束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使行业尽快摆脱亏损困境,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