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已关注到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报告引发的市场讨论,近日我分会也接到了《京华时报》记者马希有关此事的询问,现答复如下:
1、用铬锰系不锈钢制作食具容器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规定
市场上所说的高锰钢就是铬锰系不锈钢,即美国标准中的200系不锈钢。200系由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发明,目的是以锰代镍,但科学实验证明,200系不锈钢存在耐蚀性差、冷加工后延迟开裂、废钢难于分类回收等三大问题,这一发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目前美国不锈钢总产量中200系也不超过5%,而且主要用于高强无磁且要求一定耐蚀性的用途。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反对用200系不锈钢制作食具容器。
我国现行标准GB9684-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中规定:“食具容器及食品生产经营工具、设备的主体部分应选用奥氏体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等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不锈钢材料制造”。因为制作食具容器都是使用板材,所以这里指的相关国家标准就是GB/T3280《不锈钢冷轧钢板》,这个标准在2007年修订时就已经剔除了不适用的铬锰系不锈钢,因此使用铬锰系不锈钢制作食具容器是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有人会说,GB/T20878中包括有一些铬锰系不锈钢,因此认为用铬锰系不锈钢制作食具容器符合国家标准,这是不对的。因为GB/T20878是一个钢号标准,只规定了钢的牌号和化学成分,没有规定材料的其他技术要求,是不能用于订货的。还应该明确一点,GB/T3280中包括了很多钢号,但各钢号都规定了适合的用途,也并不是该标准中所有奥氏体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都能用于制作食具容器。
2、重金属迁移量应是食具容器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们每天都要吃饭,食品安全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重金属析出超标就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意大利是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的国家,在标准中要求不锈钢中Cr、Ni和Mn的迁移量都不得大于0.1ppm。在目前我国标准中还没有规定锰元素的析出要求,但对铬、镍的析出量都有限值规定。铬锰系不锈钢含锰高,与美标200系相比,我国市场上的大部分铬锰系不锈钢锰含量更高,铬含量更低。科学实验证明,不锈钢的耐蚀性随铬含量的提高而提高,而锰却对耐蚀性有负面影响。因此,在同样的饮食用途条件下,铬锰系不锈钢的重金属元素析出量,不仅锰元素,而且铬、镍等都比铬镍系不锈钢高,如201不锈钢的重金属析出量就远大于304不锈钢。
3、制作食具容器的不锈钢铬含量应不低于16%
什么样的不锈钢适合制作食具容器?美国的标准是这样规定的:用于直接和食品接触区域的不锈钢应当至少含有16%的铬(NSF 51 标准),生产食品的工业设备与食品接触的表面应当使用AISI 300系不锈钢 (301除外) 或与之相当的金属(3A 标准)。铬含量16%是美国对食品接触用具不锈钢的最低要求,这也应该是我国对食具容器用不锈钢的起码要求。如果食具容器用于烹饪,按照我国的习惯,在烹饪食品时都会加入一定量的盐,使得不锈钢容器所面临的环境要比标准检验方法所配置的溶液腐蚀性更强,这就要求我国用于烹饪的容器需要使用耐蚀性更高的不锈钢才行,我们认为制作烹饪用食具容器的不锈钢,其耐蚀性不应低于304。304就是我国标准中的0Cr18Ni9,新牌号为06Cr19Ni10,铬含量为18~20%,镍含量为8~11%。如使用其他不锈钢材料制作烹饪用食具容器,其耐蚀性应与304相当或更高,如铁素体不锈钢(400系)中的443CT(019Cr21CuTi)。
4、普通消费者如何选择购买不锈钢制品
不锈钢有很多种类,按组织结构可分为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和沉淀硬化不锈钢。按化学成分可分为铬系不锈钢、铬镍系不锈钢和铬锰系不锈钢,分别对应于美国AISI标准的400、300和200系列。不锈钢种类不同,性能也不一样,如奥氏体不锈钢没有磁性,不会被磁铁吸引,其他种类的不锈钢一般都有磁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有无磁性来判断不锈钢的好坏,而仅凭观察表面光亮度和色泽的差异也是很难判断清楚的。因此,普通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不锈钢制品时,主要是要注意查看不锈钢制品或包装上有关材料的标识,如钢号和成分,而不是那些“高级不锈钢”、“优质不锈钢”等等看似美好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