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观点

INTERVIEW

VIEWPOINT

访谈/观点
新时代钢铁工业主题——“减量提质增效” 重塑发展路径
来源: | 作者:prod6a71f | 发布时间: 2017-11-23 | 4794 次浏览 | 分享到:
  • 中国钢铁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下游用户对钢材的质量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与钢铁企业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 我国钢铁行业进入新时代的主题由“增量扩能”转变为“减量提质”,应重塑发展路径和价值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阔步迈向新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学习十九大精神,钢铁行业要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砥砺前行 中国钢铁走近世界钢铁舞台中心

  十八大以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钢铁工业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第一大钢管生产国,包括第一大无缝钢管生产国、第一大焊管生产国。
  9月21日,“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上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中国再一次创造世界领先的速度。“复兴号”动车组所使用的转向架用钢由鞍钢自主研发,车轴和车轮用钢是由太钢和马钢制造的,钢铁为中国创造世界领先的速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首过去5年,中国钢铁行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砥砺前行,取得重大进展,走近世界钢铁舞台中心。从技术层面看,这体现在8个方面。
  一是钢材品种的比例结构得到改善。以2016年钢材品种为例,板带材占钢材产量的比例为45.6%,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长材、管材占比分别下降了1.2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
  二是粗钢产品结构合理化程度位于世界炼钢界的第一方阵。在炼钢工艺流程中,我国连铸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达到98.3%,与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的比例基本相同,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三是钢材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较高水平。以2016年为例,22类钢材品种例如电工钢、高强钢筋(≥400兆帕)、冷轧薄宽带钢、电镀锌板等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95%以上,其中铁道用钢、棒材、线材、中厚板带材、冷轧窄带钢、焊管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9%以上。
  四是高质量、高性能新产品研发有了重大突破,一批自主开发的关键钢材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高质量钢铁产品得到成功研制和生产。如宝钢股份领衔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18毫米规格065等级极低铁损取向硅钢产品实现全球首发。
  五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如河钢先后收购德高国际贸易控股公司和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公司,鞍钢为美国最大悬索桥——纽约韦拉扎诺海峡大桥提供1.5万吨桥梁钢板,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汽车板项目投产。
  六是钢铁生产线技术革新、结构升级。如马钢开发车轮生产线重载机器人替代德国进口设备,减轻了工人繁重体力劳动。
  七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如鞍钢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ISO7989-1:2006、ISO22034-1:2007和ISO 22034-2:2007,均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八是钢铁理论创新。8月24日,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发表了中国3地(北京、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D&P超级钢,特点是屈服强度和塑性可同时提高,屈服强度最高达2.21吉帕,延伸率可保持16%。

  以绿色和智能化为抓手 破短板 提质量 增效益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个判断,在微观上审视,笔者认为,钢铁行业的主要矛盾可以这样表述:下游用户对钢材产品的质量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和钢铁企业供给侧的结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宏观来看,国民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在谈到当前钢铁行业运行面临的问题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屈秀丽指出,一是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认为钢材价格还要持续大涨;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钢协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不到4%,低于工业行业6.09%的水平;三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较突出,债转股实际是“明股实债”,去杠杆进度要加快。
  从技术层面来看,钢铁行业结构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路径失衡:炼铁—转炉长流程这一高碳路径的产钢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达93%以上,而电弧炉短流程绿色炼钢的产钢量占比只有7%。从质量来看,航空航天、大型船舰、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对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耐磨损等特殊性能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电炉钢发展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是钢材品种失衡: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不足。这两个方面的结构不平衡,导致了钢铁行业发展不充分的结果。
  因而,我国钢铁行业进入新时代的主题由“增量扩能”转变为“减量提质”,应重塑发展路径和价值链。
  笔者认为,提高钢材质量的切入点首先是进一步提高质量稳定性,实现替代进口钢材。我国每年进口钢材上千万吨,附加价值较高且进口量较多的有镀层板、冷轧薄板带、中厚特带钢、合金板和电工钢板,主要应用于大型及超大型变压器、高档汽车、高档家电、风电和核电等领域。我国对上述钢材品种,也并不是都不能生产,而主要问题是质量不够稳定。例如,在太阳能热水器领域,与进口的加热钢管材质不锈钢相比,国产的产品在质量稳定性上存在差距。
  概括来说,今后建筑、汽车、造船、家电、能源等行业的用户对钢材的质量需求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高强韧性、高耐腐蚀性和多功能性。例如,建筑行业要求高强度钢的强度达到800兆帕,要求彩涂板具有颜色重现性、抗紫外线性、抗腐蚀性、抗划伤性和保温性、自清洁性、抗菌性、隔音性等,国外建筑用抗震高强度钢筋的强度达600兆帕。汽车用的电工钢向低铁损、高磁感和薄规格方向发展。能源行业要求管线钢能在腐蚀环境工作,要求钢材有抗氢致裂(HIC)和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性能。家电行业要求钢材绿色、环保,要求“更强、更薄、更轻”,对机械性能、表面质量、平整度有更高要求,例如电冰箱侧板厚度逐渐由0.45毫米减到0.3毫米。
  此外,钢铁行业还要应对替代材料的挑战,开发更高性能的钢材,研究复合材料(钢材与轻金属合金、塑料或陶瓷等的复合),以适应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方面,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的研制和生产值得我们参考,他们可提供电镀锌、热镀锌、热镀锌合金化、锌镁镀层和铝硅镀层共5种镀层的冷轧汽车板,也可以生产热轧汽车板。
  如上所述,钢铁企业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到钢铁行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以绿色和智能化为抓手,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推进钢铁行业在新时代做出新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谱写新篇章。